2023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縣級二十佳典型案例
永州市零陵區:“四個三”擰緊土壤“安全閥”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零陵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打好凈土保衛戰,堅持預防為先、分區分類、精準靶向、抓點治面,守好土壤污染源頭防線、建設用地準入紅線、危廢規范利用底線,確保全區生態環境質量安全。今年以來,全面完成5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及“回頭看”,21個優先監管地塊的采樣調查與制度管控,實現以高質量土壤環境安全助推零陵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三個覆蓋”,全面系統摸排。圍繞《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和任務要求,系統開展土壤污染源調查及污染地塊篩查工作。一是區域單位全覆蓋。將土壤污染源調查及污染地塊篩查作為一項重要的區情調查,制定出臺《零陵區土壤污染地塊環境整治工作方案》,將受污染地塊安全管控納入對鄉鎮(街道)及相關職能部門績效考核,明確目標、壓實責任,對全區16個鄉鎮(街道),333個村(社區)開展全覆蓋摸排,篩選確定21個優先監管地塊。二是重點企業全覆蓋。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思路,對143家重點企業用地實行無盲區、無死角的全覆蓋篩查。通過土壤和地下水協同采樣檢測分析,摸清重點企業用地土壤情況,篩選可能存在較高土壤污染風險的地塊53家,列出問題清單開展重點檢測,編制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落實管控與修復措施,逐步消除土壤污染“存量”。三是農業用地全覆蓋。結合利用方式、地形地貌、污染程度、集中連片等因素,以鄉鎮為單元,統籌開展農業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監測,構建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礎“數據庫”。
永州市南電錳業有限公司優先監管地塊
永州市零陵區大通冶煉有限責任公司優先監管地塊
優先監管地塊管控標識牌及場調采樣
(二)落實“三個到位”,嚴格安全管控。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基本原則,緊緊抓住責任落實、問題整改、生態修復三個關鍵點,打好土壤污染治理“攻堅戰”。一是責任落實到位。按照“空間覆蓋無空白、職責落實無盲點、監督管理無縫隙”的要求,嚴格執行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任務、定獎懲“五定”管理要求,明確黨政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人為具體責任人,加強問題整改統籌調度,形成強大攻堅合力。進一步優化網格化管理體系,明確重點行業、重點地塊包保單位和包保責任人,確保責任落實到位。二是問題整改到位。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以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利劍”行動為抓手,圍繞土壤環境隱患重點領域,做到“應查盡查,應報盡報,應改盡改”。嚴格按照《領導包案責任落實表》和《整改方案》要求,落實“三單一表”,并將整改情況及時在政府網站公示。三是生態修復到位。針對各地塊實際,以“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旅則旅”為導向,把土壤污染治理與生態建設、現代農業發展、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拓展土壤開發功能,重點打造了“五里牌生態紅楓園”“石巖頭高效油茶基地”“梳子鋪田園綜合體”,帶動修復區域生態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五里牌生態紅楓園
石巖頭高效油茶基地
(三)強化“三個統籌”,推進系統治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堅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推動生態環境系統治理。一是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一體化推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二是統籌土壤與污水大氣一體化治理。強化土壤污染源頭治理,推進土壤與大氣、水等污染防治協同聯動,對涉及有毒有害物質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新、改、擴建項目,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提出并落實防腐蝕、防滲漏、防遺撒等土壤污染防治具體措施。三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按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方針,投入資金20余億元,組織實施了零陵錳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零陵區石期河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長江經濟帶零陵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等重點修復項目,共完成修復面積16700余畝,實現了錳礦區由“黃”復“綠”、由“荒”變“茂”的蛻變,讓零陵錳礦區5個鄉鎮、57個行政村、10多萬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福祉。零陵錳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項目納入湖南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并順利入圍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項目。
零陵區石期河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二片區)
零陵區石期河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三片區)
零陵區珠山鎮歐家村歷史遺留廢渣污染場地生態修復
(四)圍繞“三個目標”,合理開發利用。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圍繞“三個目標”,合理開發利用,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一是住得安心。建立土壤環境信息共享機制,定期對受污染建設用地開展執法檢查,對疑似污染地塊名單、污染地塊名錄實行動態更新管理。對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堅決杜絕“毒地”開發利用。今年來完成10個用途變更為“一住兩公”地塊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確保人民群眾住宅用地“住得安心”。二是吃得放心。深入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在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不得規劃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設項目,確保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讓群眾吃上“放心糧”“放心菜”。全面落實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措施,布設11個地下水監測井,構建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確保地下水水質達標,讓群眾喝上“放心水”。三是用得稱心。把用好用活可利用開發的地塊作為重要目標,打造群眾“家門前”的休閑地。將河西原零陵造紙廠房屋建設成零陵古城項目,助力旅游發展;投資500萬元把原哈焊制廠建設成生態停車場和苗圃基地、四季花卉網紅打卡地;將高山寺老制藥廠空閑土地、廢棄的排龍山供銷社建設成生態小游園,為村民提供休閑、健身、散步的詩意空間,實現土地環境保護和開發利用“雙贏”。
治理后的大夫廟砂場
治理后的生態小游園
治理后的諸葛廟垃圾填埋場
三、取得的成效
通過對全區土壤污染地塊的全面排查與整治,真正發揮出了“夏季攻勢”的引領示范與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了土壤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雙提升。
(一)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通過對污染地塊管控、土地活化利用、生態修復治理,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遏制了水土流失,修復了自然景觀,恢復了土壤種植功能,改善了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2020年以來全區地表水水質均達Ⅱ類及以上,國、省控斷面水質均達Ⅱ類及以上,地表水斷面水質100%達標并穩中有升。
(二)保障了農產品安全和生態安全。通過降低污染風險,對優化湘江流域生態安全和維護湘南中部丘陵農產品提供功能區、南嶺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產業支撐起到重要作用,同時為全區土壤地塊精準管控及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保障。
(三)充分發揮了開發利用價值。通過全面系統的治理管控和保護修復,使昔日的廢棄地變成沃野,重新種植莊稼,通過將改制企業留下空閑地提質改造成小游園、口袋公園、停車場等場地,方便了群眾,為居民提供了舒適愜意的空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零陵區將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風險管控,進一步總結“夏季攻勢”尤其是“土壤優先監管地塊”工作經驗,推廣發揚,穩步推進,持續改善全區生態環境質量,奮力譜寫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