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典型案例(44)——長沙縣
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長沙縣
長沙縣別稱“星沙”,自古為“三湘首善”,是毛澤東親密戰友楊開慧、許光達、田漢、陳樹湘、李維漢等仁人志士的故鄉。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也是中西部第一縣,縣域經濟躋身全國百強前五。長沙縣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熱土,更是風光秀美、環境優越、獨具性靈的山水之城,擁有湖南最大的城市濕地公園——松雅湖,全國最美示范河湖——瀏陽河。2016年獲評湖南首個“國家生態縣”之后,近幾年先后榮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等國字號招牌,連續16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
長沙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考察長沙縣的殷殷囑托化作不竭動力,堅持“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助推高水平保護”,在夯實“兩山”建設基礎、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方面大膽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1+6“兩山”實踐模式,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高顏值”和金山銀山“高素質”相得益彰的“兩山”實踐道路。
四大“兩山”轉化模式
縣域高質量發展“脊梁”模式(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沙經開區是湖南首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率先打造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率先建設5000億園區”的目標,通過創建綠色低碳園區、高標準建設產業集群、加速數字化“智”能升級等,2021年園區工業總產值達1624.7億元,以僅占全縣4.12%的用地創造了81%的GDP,撐起了長沙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脊梁”。經開區先后榮獲“國家級綠色園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最佳實踐園區”。
綠茶產業“一帶一心”模式(百里茶廊和綠茶小鎮)。綠茶產業是長沙縣“一縣一特”產業,形成了一條以“綠茶小鎮”金井為核心,蜿蜒100余公里的“百里茶廊”產業帶,2021年茶葉綜合產值4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超4萬個。先后獲評“全國產茶重點縣”“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范縣”“中國智慧茶業樣板縣域”。
城市退垸還湖還濕模式(松雅湖國家濕地公園)。松雅湖原為團結垸,2008年啟動退垸還湖工程,是我國南方退垸還湖恢復重建淺水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獲批國家級濕地公園,2019年獲評“長江經濟帶美麗湖泊”。良好的生態環境筑巢引鳳,吾悅廣場等大型商貿體爭相落地,環湖樓盤均價較周邊高近60%,2021年輻射范圍內稅收達3.2億元,較5年前增長5倍。
田園綜合近郊振興模式(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果園鎮潯龍河村利用城鄉結合部區位優勢,按照“美麗鄉村+生態社區+特色產業”思路建設生態藝術小鎮,通過集約節約土地、創新村級治理、打造“五位一體”綜合產業,使鄉村“沉睡”的山水資源實現了資產化和資本化。先后榮獲“中國鄉村振興先鋒榜”“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20余項榮譽。2019年“潯龍河模式”在中國鄉村振興論壇上作為典型模式分享推介,2020年在河南省蘭考縣推廣應用。
四項“兩山”典型制度
探索以GEP核算為抓手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長沙縣委、縣政府率先在湖南啟動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建立核算結果定期發布制度;并將核算結果應用于政府決策中,推動GEP核算結果在生態補償、績效考核評價等方面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構建以縣環委會為核心的大環保工作格局。采取由縣委書記任第一主任、縣長任主任的“雙主任制”,確保有場所、有人員、有經費、有權威,由生態環境分局局長兼任縣環委辦主任,統籌環委辦和分局兩股力量。形成了“縣級層面抓統籌調度、職能部門抓條線推動、鎮街履行屬地監管、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大環保工作格局,以體制機制創新護航污染防治攻堅戰。
建立分類發展與差異化考核銜接機制。立足區位實際,將全縣劃分為城市服務、工業和綜合發展、農業生態三種類型實行差異化考核,有效激活干部隊伍“一池春水”,持續釋放競相發展活力。自實施分類發展、差異化考核以來,長沙縣GDP、財政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超10%、20%、10%,實現了城鄉同步快速發展。
創新縣內“飛地”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為探索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2020年長沙縣試行縣內“飛地”政策。鄉鎮招商企業在鎮內注冊,統一安排入駐產業園區,產生稅收返還鄉鎮。企業“飛地”是長沙縣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的成功實踐,為農業鄉鎮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綠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銀山幸福長。創建“兩山”實踐基地不是結果,而是一個過程,長沙縣將以創建“兩山”實踐基地為契機,立足湖南,不斷探索,努力為中西部生態資源稟賦好、產業發展基礎扎實的地區,提供可持續、可復制的“兩山”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