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典型案例(38)——雙牌縣
編者按
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和有力抓手。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先后命名表彰了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兩山”基地,湖南省先后命名表彰了兩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自2021年3月起,省生態環境廳推出“綠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銀山幸福長”典型示范案例欄目,對示范創建地區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先進經驗予以展示推廣。
湖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雙牌縣
2021年11月,雙牌縣被授予第三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
山水洲城,綠色雙牌。這個1969年才成立的山區小縣,土地總面積1751.36平方千米,轄6個鎮、5個鄉(其中一個瑤族自治鄉)、3個林場和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局。近年來,雙牌縣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先后躋身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重點縣、國家木材戰略儲備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省林業十強縣、省級衛生縣城、省旅游強縣、省第三批特色縣域經濟文化旅游產業重點縣、省旅游產業發展十佳縣、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生態文明建設底蘊深厚。
雙牌縣城全貌
增“綠”添“彩”,夯實發展底色。堅持綜合治理,培育生態資源,準備好綠色生產資源。給山添綠色,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家、省級自然保護區1家,到2020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80.5%,森林蓄積量達到688.8萬立方米,其中竹林達到27.4萬畝,總立竹5316.8萬株,年可采伐500萬根,中藥材面積達到6.8萬畝,為發展竹木精深加工、生物醫藥等產業打牢基礎。給水添秀色,全面落實湘江保護和治理三個“三年行動計劃”任務,新增國家濕地公園1家,濕地保護率達94.36%,全縣所有水功能區水質均達到和優于Ⅱ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100%,為發展全域旅游產業拓展空間。給空氣添亮色,近年來全縣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92.9%以上,PM10和PM2.5平均濃度穩定在42微克/立方米和30微克/立方米以內。全縣平均負氧離子濃度達到1693個/cm3、對應5級空氣質量標準,最高2235個/cm3、對應7級空氣質量標準,為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準備了條件。
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
點“綠”成“金”,提升發展成色。加快生態資源向生產資源的轉化,使綠色生態成為“綠色銀行”,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美麗山水發展美麗經濟。堅持以旅游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著力構建縣城旅游核心區、瀟水旅游帶、東部大陽明山旅游圈和西部紫金山旅游圈“一城一帶兩圈”旅游發展格局,創建國家4A級景區2個、國家3A級景區1個,成功舉辦湖南省“十四五”時期第一個湖南省(春季)鄉村文化旅游節,獲“中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中國最美生態康氧旅游目的地”“中國天然氧吧”等榮譽,全縣旅游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以綠色資源打造綠色產業。將農林精深加工、生物醫藥作為全縣主導產業,投資3.5億元建成竹產業科技園,利用竹產業科技園這個平臺,推動園區形成從竹地板條、竹片等粗加工到竹葉黃酮、竹纖維等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條發展,現在我縣每根原竹的價值已從15元提高到120元,80%以上的產品用于出口,市場遍布美、歐、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上千名農村群眾發展增收;以植物提取為主的醫藥產業初具規模,虎杖提取物、迷迭香、金銀花提取物廣泛用于食品、藥品等企業,并正在開展藥食同源產品開發,逐步向食品、藥品等產品生產延伸,為中高端市場提供高附加值產品。以精品定位創造精品供給。依托森林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林禽、林畜、林菌、林藥等林下經濟,森林土雞、蘑菇、竹蓀、中藥材、牛羊等產業初具規模,成功申報“三品一標”45個,雙牌虎爪姜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0個,推進農業“百千萬”工程“六大強農”行動獲省政府真抓實干表揚激勵,躋身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省中藥材種植基地示范縣。
雙牌花千谷景區
護“綠”灑“愛”,守好發展本色。將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考核重要內容,確保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到實處。出臺《雙牌縣較大環境問題(事件)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系列文件,加強對企業單位的環境日常監管,督促依法依規生產,嚴厲打擊破壞環境行為,2016以年來共查處違章違法運輸木材548起、查處濫伐林木案件110余起,散亂污企業整治、化工企業整治、禁漁、排污口、機動車污染、城市揚塵污染、餐飲業排污得到有效治理,杜絕非法采砂行為,確保山地常綠、流水長清、空氣更清新。
云臺山霧海
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雙牌將繼續走好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為“建設全域美麗大花園”貢獻雙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