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典型案例(33)——臨澧縣
編者按
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和有力抓手。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先后命名表彰了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兩山”基地,湖南省先后命名表彰了兩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自2021年3月起,省生態環境廳推出“綠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銀山幸福長”典型示范案例欄目,對示范創建地區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先進經驗予以展示推廣。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臨澧縣
2021年11月,臨澧縣被命名為第三批湖南省生態文明示范縣。
臨澧地處湘西北,屬環洞庭湖區丘陵縣,是民主革命先驅林修梅、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著名作家丁玲的故鄉。全縣轄2個街道、9個鄉鎮、1個高新區、160個村(社區),總面積1203平方公里,總人口45.5萬人。臨澧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的重要傳承地;資源豐富,素有“洞庭魚米之鄉”、“非金屬礦之都”之稱,是國家商品糧、棉、油基地縣,湖南省綠色食品基地示范縣和全省鄉村振興試點縣,先后獲批全國文化工作模范縣、國家衛生城市、省級園林縣城、湖南省知識產權強縣等榮譽稱號,擁有全國特色小鎮新安鎮。
制度保障,筑牢生態“高防線”
臨澧在原生態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基礎上重新成立了由縣長任主任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了全縣生態環境保護研判決策、聯席會議、監督檢查、協調推進和技術指導等長效工作機制,形成“黨委政府牽頭、人大政協參與、部門分工合作、社會廣泛參與”的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格局。將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納入全縣各鄉鎮、縣直單位的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將生態文明寫入村規民約,不斷增強村民自律意識;將生態文化與綠色創建相結合,臨澧第一完小、臨澧一中先后獲評省生態文明示范學校,南方新材打造成為湖南省第一家年產千萬噸國家級綠色礦山生產企業。
霞光氤氳太浮山
攻堅發力,打造環境“高顏值”
圍繞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臨澧縣堅持出實招、下狠力、嚴履責,取得明顯成效:強力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堅持“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齊頭并進,對重點監管單位排放口實行在線管控,嚴格管控重污染耕地退出水稻種植;大力開展河湖、道路沿線造林植樹活動,積極推動“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模式,全縣形成以交通干線為主體,景區、公園、“兩水流域”及城鎮為重點,小區綠化、街道和村莊綠化為補充的造林綠化新架構;采取日常監管巡查、隨機抽查、群眾信訪舉報線索等手段強化轄區企業環境監管,推動企業形成自覺守法的新常態;實施生態環境專項行動,對全縣砂石礦山及加工企業、混凝土攪拌企業進行環境污染專項整治,全面完成“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積極推進城鄉環境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處處可見。
生態治理“樣板河”
綠色發展,鑄就產業“高質量”
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道路,臨澧構建了以現代農業為引領,生態旅游、循環工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一是依托農村“三變+”改革模式,現代高效特色產業、生態循環農業和山林經濟規模不斷壯大。連續五年保持全省糧油生產大縣位置,油茶產業進入全省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目錄。二是確立了以新材料、環保為主導,生物醫藥和健康食品為特色的“兩主一特”產業發展格局,成功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三是通過“紅色+生態+產業”模式,大力發展以太浮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為引領的全域旅游。
三一筑工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
鄉村振興,煥發農村“高品味”
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當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來抓,以“鄉村振興示范片”建設為抓手,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生態+特色、生態+旅游等新產品、新業態,將生態優勢轉化為富民增長點,全面推進以丁玲故居蔣家村為代表的美麗鄉村建設。突破以往基礎設施建“起來”、生態環境垮“下去”的困境,始終突出生態理念,打造多彩田園綜合體,讓綠色發展“壯”起來,生態環境“美”起來。蔣家村以丁玲故居、涼水井村以林伯渠故居等紅色旅游為依托,堅持走紅色文化旅游精品村路線,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建成集休閑、旅游、農耕體驗活動等于一體的“蔣家民俗園”,打造成為“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文明家園。
丁玲故里——美麗鄉村蔣家村
乘風踏浪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方。生態文明建設只有新起點,沒有最終點。聚焦群眾關切,夯實綠色發展。臨澧,將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舉措,建設更高品質的美麗家園,奮力譜寫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