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典型案例(31)——韶山市
編者按
推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和有力抓手。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先后命名表彰了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兩山”基地,湖南省先后命名表彰了兩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自2021年3月起,省生態環境廳推出“綠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銀山幸福長”典型示范案例欄目,對示范創建地區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先進經驗予以展示推廣。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韶山市
2021年10月,韶山市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毛澤東故居
韶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偏東的湘中丘陵區,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故鄉。韶山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韶山市“紅綠”資源優勢,先后獲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國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市、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市、全國綠化模范市、省森林城市、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市。
下好景區景點保護“先手棋”,激活紅色文旅“主引擎”
打造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平臺。實施核心景區范圍生態修復工程,提升景區景點整體風貌和生態底蘊。打造烈士陵園、銅像廣場等28處革命教育現場教學點,新建韶山干部學院、世紀明德等15個紅色教育培訓和研學基地,近三年開辦紅色教育培訓班2356期,接待紅培和研學人數75萬名,兩項數據均位居全省前列。打造全域旅游融合的重要載體。以山為依托,布局實施科技創新小鎮、最憶韶山沖、《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實景演出等重大文旅項目。以水為基礎,提質韶山灌區和青年水庫生態環境,打造碧波蕩漾、青山環繞的旅游好去處。以路為紐帶,開通運營“兩山”鐵路紅色專列,沿線串聯起24個紅色、古色、綠色景觀,成為了廣大游客“網紅打卡線路”。打造生態紅利共享的重要綠心。立足“長株潭后花園”發展定位,推進城市增綠行動,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利用“青山碧水”“藍天清風”的綠心優勢,大力發展賽事節會經濟,湖南首屆紅色旅游博覽會、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重大賽事落戶韶山。
滴水洞秋景
打好農村生態宜居“組合拳”,端牢美麗經濟“金飯碗”
著力把鄉村建美。按照生態美、村莊美、風尚美“三美”標準,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近五年創建示范鄉鎮2個、美麗鄉村31個、美麗屋場1300余個,省級示范美麗鄉村覆蓋率位居全省前列,創新垃圾分類模式,垃圾分類經驗在全國推廣。著力把農旅做活。豐富農業旅游功能,推動生態農業與紅色旅游融合,打造了稻夢田園、金景豐、紅林花海等20余個農旅項目,變“賣資源”為“賣生態”。深入挖掘農村民俗文化,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韶樂文化、韶山山歌、如意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生。著力把農業做強。推動農業產業精細化、規模化發展,主打優質稻訂單生產、稻漁綜合種養、特色水產養殖、特色品牌蔬菜種植,重點發展肉食品加工、小水果等特色產業,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4家,新型經營主體達136家,獲評省級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示范基地。
森林鄉鎮——楊林鄉
做好減法騰空間。堅持將生態環保作為項目引進的“硬約束”,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和“三個一律”要求,從源頭上杜絕新的污染源產業。加快推進騰籠換鳥、產能置換,近三年新增技改升級企業5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做好加法強鏈條。實施項目落地三年行動和擴產擴能工程,著力推進“優二進三”工程,積極培育5G應用、數字經濟、生物醫療、總部經濟等新興業態,近五年引進三一產業園、鈺盛科技等優質項目89個,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23.8%。做好乘法提素質。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環保產業技術創新,近三年萬元GDP耗能量累計下降13.5%。引導同類型企業入駐產業園區,促成企業資源共享、分工協作,以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去年高新區產值、稅收分別增長25%、87%,獲評全省高質量發展園區。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基礎工程、綜合提升工程,造福于民、惠及百姓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韶山市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生態產品、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