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全生產月 | 防范地震引發的次生環境災害
防災減災你我同行
為了進一步增強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水平,經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這一天的設定旨在提醒人們不忘前事,學習歷史教訓,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今年5月12日是第16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其引發的次生環境災害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和破壞。接下來,讓我們以地震為例,一起來學習相關知識。
地震會帶來哪些次生災害?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也是一條災害鏈的起點,不僅本身會引起各種災害,還將誘發各種次生災害,如滑坡、泥石流、沙土液化、噴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這些次生災害可能引發環境污染事件。對于生態環境來說,水體最易受到污染。如地震可能引發危險品的泄漏,受地震影響,危險品液體可能會流入附近水體,改變水質情況,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體的流動性,可能會擴大污染影響。
如何預防地震引發的環境災害?
要預防地震次生環境災害,必須要有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為了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環境災害,生產危險品的企業應注意生產條件的防震措施,加固生產設備,提高其防震性能。相關部門應該制訂環境應急預案,如要求危險品的生產應處于安全地帶,以避免由于地震災害以及由其誘發的地質災害帶來對人及環境的損害。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如對基礎設施進行防震處理,進行邊坡處理、提高穩定性等,都能夠起到保護周圍水體的效果。
震后的應急與監測工作如何開展?
地震應急是防震減災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強環境應急值守,制定和完善地震災害引發次生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對于可能發生跨界突發環境事件的區域,一旦發生污染事故,要實行區域聯動,距離最近的生態環境部門必須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及時、高效、有序開展應急工作,組織協調相關地區共同應急處置。同時,生態環境部門應側重做好水體和空氣等污染物的監測,以及危險品污染物的防護等措施。加大地表水在線監測設施的監測頻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的管理,確保飲水安全。
如何建立防范地質災害的長效機制?
首先,要加強地質災害可能帶來環境災害的知識普及工作,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其次,應建立自然災害鏈的預報預警與減災應急機制。此外,還要加強工程建設與自然的適應性,避免誘發重大地質災害。
供稿:省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