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骚b,天堂无码人妻精品av一区,久久国产一区二区,天天射久久

首頁>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宣傳教育>生態環境文化園

生態文化主題征文⑦ | 何以生態,且看中國情懷

為培育弘揚生態文化,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提升公民生態環境意識,為建設美麗中國凝心聚力,生態環境部宣教司指導中國環境報社開展生態文化主題征文活動,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各方踴躍投稿,現選登部分作品,以饗讀者~

搬一把藤椅,搖一把小扇,佇溪漾微風吹出“江南洱海”的意蘊,陣陣荷香縷縷縈繞鼻尖,一首小調悠悠沁入心田。百姓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游客的足下流連著此處的美景,這不是電影情節,這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的“水墨苧溪·畫里宋市”。曾經的13條臭水河,如今是水清岸綠的“吸粉河”,曾經無人問津的荒草地,如今是星空露營的“寶藏地”。在浙江,這樣的小村莊生態之路的秘密,也是中國美麗鄉村的縮影。

生態環境保護,不是今人首創,在華夏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可見燦若星辰的“生態亮點”。

據《尚書·舜典》記載,在遙遠的三皇五帝時期,五帝之一的舜任命伯益管理山林川澤草木鳥獸,是有記載的最早的國家“環保部長”。而《周禮》中記錄,周代有了初步的環保制度,設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郭,還有職方氏、土方氏、庶氏、翦氏、赤發氏、壺涿氏分別掌管滅害蟲,除雜草。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頒布了《伐祟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是中國文獻中所見較早的保護水源、動物、森林的法令。

可見生態環境從古至今就是國家長治久安繞不開的發展主題。

生態,是協調發展的生態。2003年,浙江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找到了阻隔在農村人居環境與全社會協調發展之間那道門的“鑰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局面就此打開。

沿著“千萬工程”思路大步前進,我們看到浙江紹興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一改“房前屋后農家肥、兩堆一坑花不香”的尷尬局面,擦亮“千年蘭鄉”的老牌新色,實現環境美,產業興,農民富。

走進松陽縣齋壇鄉齋壇村,戶分類、村收集、就近資源化分類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已經在我縣全面鋪開,昔日遍布垃圾雜物的山村,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美麗家園。

在德清縣仙潭村,以省級未來鄉村、“大仙潭”建設為契機,整合推進中國美麗鄉村創客基地、仙潭產村融合田園綜合體、石門卡道路、水系連通(埭溪碧塢支流)、仙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等建設項目,鳥語花香中點綠成金。

生態,是自然平衡有序的生態。我們要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雙贏。生態效益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但生態效益又不能單用經濟效益衡量。

生態的優劣,珍稀瀕危動物給出最直接的反饋,空氣、水源是否達標,就看那些敏感的精靈是不是能在這里安家。今年3月,浙江東苕溪余杭和德清流域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魚類物種—苕溪鱲,這種美麗的“桃花魚”,一時成為“網紅”,引發媒體關注。得益于多年來余杭、德清兩地合作治理東苕溪,跨區域實施生態補償機制,持續治理水污染,苕溪為新的獨立物種提供了美麗、安全的家園。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到“2022長江保護與發展論壇”,一系列有前瞻性有針對性的舉措不斷出臺,將全國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作為一盤棋,每一處落子都確保有效。生態,給各地農村走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生態是系統思維。生態不是一日之功,一年之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性治理,體現的就是系統思維。生態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正在加快構建完備的生態保護基本制度和健康診斷制度,既統籌協調,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又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區、不同資源條件,采取差別化生態治理措施。

在這個系統里,讓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手段,可以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如福建南平多地實施的“森林生態銀行”,浙江安吉“兩山銀行”,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土地流轉盤活,資源入股分紅,推動綠色金融、綠色農業發展。

生態是民本思維。漢代賈誼在《大政篇》論述:“夫災與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治國須以民為本,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保護環境是保護百姓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尊重自然法則。

以浙江長興為例,鉛蓄電池是當地明星行業,2005年前,全縣擁有鉛蓄電池廠家175個,年排放鉛污染物10余噸,環境狀況堪憂。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長興花大力氣,下硬功夫整治鉛蓄電池行業。2005年,175家變成61家,2011年,轉型、兼并重組后,只剩下30家,目前只有全部規上企業16家。污染企業淘汰了,升級后的綠色企業發展勢頭更好了,數量減少并沒有帶來效益減退,而是13倍的產值增加和9倍的稅收增長。

生態環境的改善,讓百姓更安心,良好的產業前景也讓就業有了保障。

生態,是可持續發展思維。保持生態平衡,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地球只有一個,每一次破壞都是不可逆的傷害。人類社會想要共同走向美好未來,必須攜手合作,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我們鄭重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們的“雙碳”目標是不折不扣的大國擔當,將為全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承諾倒逼綠色轉型,國內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光伏、風電產業的蓬勃發展,推動了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效提升國際競爭力。

生態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環境為每一個人提供同等的資源,因此保護生態人人有責,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你我的力量都不可小覷。

首先,節約資源,從我做起。環境友好其實觸手可及,減少使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增加綠色出行方式,節約糧食、水電和紙品,簡單可行,舉手之勞有大力量。

比如每人每天節約一度電,可減少消耗0.4千克標準煤,為地球節約4升凈水,減少1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和270克粉塵……14億人口一年下來,這將是多么可觀的生態效益。

其次,真正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促進資源再利用。垃圾分類不是喊喊口號的事情,是我們一日三餐、工作學習中都可以身體力行的實踐。廢棄物焚燒、填埋都會產生溫室氣體,正確分類垃圾,也是為減少碳排放貢獻力量。例如餐廚垃圾經過有效處理產生沼氣,沼氣凈化利用便可發電。

第三,將生態理念代代相傳。當代青年應該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利用“三下鄉”、讀書會、宣講會等形式,把生態思維與國家前途命運聯系起來,與自己的理想信念結合起來,不斷激發青年學習自覺,落實學習成果運用。

除了青年學,還要啟發少年學,從小培養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人類命運共同體觀。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能惠民,生態能利民,生態要為民,我們期待的陽光和雨露,都是生態的福利。推窗見綠,水清天藍,出門是景,關門是家,伸手便可享受的幸福,就在身邊。


查看生態文化主題征文活動啟事點擊http://https://mp.weixin.qq.com/s/EpJCmnxaSqmoaBIms8cD4A?scene=25#wechat_redirect

轉自:生態環境部

foot
網站鏈接

主辦單位:湖南省生態環境廳
承辦單位:湖南省生態環境事務中心
地址:長沙市萬家麗中路三段106號
備案號:湘ICP備2021020990號-1
網站標識碼:4300000056

網站聯系電話:0731-85698032(僅受理網站建設維護相關事宜)
郵 編:410014    
版權所有:湖南省生態環境廳
湘公網安備 43011102000964號